時光倒流至2018年,當時中美貿易戰爆發。
2018年4月,美國對中興通訊實施產品禁令,作為貿易戰談判的籌碼,標誌著美國開始控制中國半導體行業。
2019年5月:針對華為及其70家附屬公司,美國要求使用美國科技的美國公司或外國供應商未經許可不得向華為出售產品。
2020年12月:美國針對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10家中國企業,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芯國際出售10納米及以下工藝的製造技術。
2022年8月,美國限制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口用於3納米晶片的EDA軟件,並禁止英偉達向中國出口高速GPU。
2022年10月:美國企業被禁止未經許可向中國出口高計算能力電晶體產品和設備。 它還限制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協助中國電晶體工廠生產或開發晶片。
即使在今天,隨著中美電晶體戰爭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晶片的深水區,美國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出口管制仍在陞級。 在過去,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全球生態系統。 單個晶片的完成,從原材料、設計、晶圓製造到鑄造、封裝和測試等,通常涉及世界各地不同公司的合作。
然而,如今,每個國家都希望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半導體行業正面臨著“新碎片化”模式。
從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到制造技術成熟的晶片,美國經常採取措施,試圖在各個方面減緩中國電晶體產業的發展步伐。 然而,為了突破美國的禁令,中國也在不斷加強本土電晶體生態系統的發展。 必須承認,在美國的制裁下,中國確實無法獲得一些關鍵的極紫外光刻(EUV)科技。 事實上,當沒有其他選擇時,有許多創新方法可以接近先進制造技術的能力。。。 這正是中國現時的情况。例如,華為與其合作夥伴一起申請了涉及自對準四重圖案化(SAQP)科技的專利,希望生產5納米先進工藝晶片,同時减少對光刻機的依賴。
現時,中國在建立自主可控的電晶體供應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根據SEMI的統計資料,在美國出口管制下,儘管2023年半導體行業表現疲軟,但全球晶圓廠產能仍增長5.5%,達到每月2960萬片晶圓,中國引領了這一擴張浪潮。 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的成熟制造技術產能占全球總量的29%,位居首位。 據統計,現時中國大陸共有44家晶圓廠,其中12英寸晶圓廠25家,6英寸晶圓廠4家,8英寸晶圓廠15家。 此外,還有22家晶圓廠在建,包括15家12英寸工廠和8家8英寸工廠。 未來,中芯國際、NEXchip、合肥長信、思蘭微電子等廠商也計畫建設10家晶圓廠,其中12英寸9家,8英寸1家。 總體而言,預計到2024年底,中國大陸將建成32家大型晶圓廠,其中大部分將用於成熟的制造技術。 預計到2027年,中國大陸成熟制造技術能力的全球比重將達到39%。
有些人可能還想知道,為什麼全世界都在開發先進的制造技術,而我們卻在不斷擴大成熟制造技術的生產。
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市場。 2023年,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超過30%,成為最大的單一市場,其中大部分是成熟的制造技術。 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價值達到3494億美元,超過了原油進口額。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晶片是新品質生產力、“新三”(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和人工智慧競爭的基礎,囙此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現時中國國內晶片自給率並不高,有必要擴大生產以提高這一比率。
另一方面,由於先進制造技術受到美國的限制,中國需要從成熟的制造技術中積累經驗,然後逐步向先進制造技術發展。
我公司宏策精密作為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最早實現MEMS探針卡量產的企業之一,已成功向台積電、ASE等全球領先客戶交付產品。 我們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够生產微間距僅為18微米的懸臂探針卡的製造商之一,用於探針插入和高引脚數。 生產極其困難,我們也是國內唯一一家自主研發探針卡維護設備並成功交付給慧城、V-Test和先進電晶體工程(ASE)中國等國內客戶的企業。
當然,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計算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作為提供計算能力的關鍵組件,人工智慧晶片佔據著覈心地位。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曾表示,在未來50年,晶片將取代石油,主導並重塑全球地緣政治。
儘管制裁減緩了中國電晶體產業的發展行程,但也促進了中國本土企業在先進制造技術和封裝技術方面的發展。 未來,我還將與大家分享我們注意到的更多優秀的電晶體公司,他們在國內的替代努力,甚至他們在某些制造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 事實上,當別無選擇時,許多創新方法將會出現。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們相信,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